You are here

潘凯

“我们欢迎您来酒店中庭观赏潘凯的雕塑作品,乌有之物不仅意味着一种欣赏性和参与性的表达,也是一种审美情趣的体验。”

 

温彼德(太古酒店北京区域总经理)

2014年10月

于北京瑜舍酒店

 

 

塑之有物——观“潘凯雕塑个展:乌有之物”

撰文:赵国晨

 

展览“潘凯雕塑个展:乌有之物”由两组抽象雕塑作品组合而成,分别为《轻描淡写》和《自组织》。

 

《轻描淡写》有六座小型雕塑,每座均由细立柱支撑。这组作品没有任何具象,亦没有图式参考,有的只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不规则线条。潘凯的创作方式是,在有限的两至三小时内徒手捏成每个单件,最大程度保证了作者与雕塑材质的直接互动,避免了在直觉消失后的修改和再思考。徒手创作的方式体现在手塑痕迹的细节被完全保留,时间上的极端迅速促成了作品形态的自然随机。在潘凯的这组雕塑里,“物”作为媒介本身,它的特质被单纯呈现。在这一个个不具含义、只展示材质本身丰富性的作品中,艺术家完美展现了对材料最敏锐的直觉。抽象线条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雕塑材质的纯粹表现是这一组作品的最大魅力。

 

《自组织》是五件大型网格团状雕塑。这个系列的的创作始于2012年,目前已完成现有的五件。这组作品延续了抽象主义风格,然而不同于《轻描淡写》的媒介纯粹性,《自组织》大胆借用中国书法图式,利用雕塑柱体间的互相穿插转折,将中国书法中平面概念下的运势、停顿和转折赋予体积,又凭借非凡的想象力赋予每个“笔触”以多个空间面向。其中两件较小作品紧凑密集,三件较大作品大开大阖。遒劲的“笔势”在空间中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整组作品松紧呼应,有张有弛。此外,在抽象性特征依附于不锈钢质感的条件下,整组作品亦有多种解读可能:废墟中的钢筋骨架,生物内部组织,矿石的结构,甚至只是光运动的痕迹。

1978

出生于大连

2002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05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目前

生活于北京

 

 

个人展览

 

 

2014

乌有之物, 潘凯个展,瑜舍酒店

2011

“±0”个展,阆风艺术画廊,上海

 

 

联合展览

 

 

2019

捷克日—捷克文化之旅,捷克驻华大使馆,北京

 

好奇柜3魔都娃娃特展,朵云轩艺术中心,上海

 

壹仟公里,宝空间,威海

 

中捷当代美术馆馆藏艺术展,中捷当代美术馆,北京

 

物观三者——南京、佛罗伦萨、雅典三城展, ARIA 画廊, 佛罗伦萨;雅典;南京

2018

臆想仓库 WO ART CHAO,三里屯CHAO,北京

 

艺起时光当代艺术展,会空间,北京

 

物的边界 -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2017

红门 – 继往开来,红门画廊,北京

 

山水情境 - 首届金海湖国际雕塑展,金海湖山水美术馆,北京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2016

创·艺无极限雕塑艺术特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武汉临空新城2016新锐雕塑艺术获奖作品展,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武汉

2015

对照记 - 新中势设计艺术互动跨界展,大栅栏北京坊,北京

 

天堂附近100米可以摆摊儿,中捷当代美术馆,北京

 

威尼斯独立双年展,威尼斯

2014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万荷美术馆,北京

2013

物物”郭子龙、李金国、潘凯、宋建树雕塑联展,红门画廊,北京

 

第一届中国娇子未来大师发现展,成都文轩美术馆,四川成都

 

艺汇海南2013, 海南  

2012

艺术北京博览会,中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北京

 

100%设计上海展,上海展览中心 

 

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11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天津

 

黑白宋庄宋庄艺术文献展,乌鲁木齐

2010

上海春季艺术博览会,上海

2009

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

 

我型我塑当代雕塑联展,阆风艺术画廊,上海

 

角度12当代青年雕塑家作品联展,北京

 

生化——虚实之间动漫美学双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8

源第一届月亮河雕塑艺术节,月亮河美术馆,北京

 

动漫美学百相北京林大画廊,雅加达、新加坡

2007

新元塑当代雕塑联展,北京798

 

345 度上海新锐艺术大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2007年度艺术提名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2006

春季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

2005

第54届意大利Faenza 国际陶瓷艺术展,Faenza,意大利

艺术家自述:

 传统与自然这些年来一直是我做东西的源泉,这两个系统彼此独立又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更为强大的能量团,吸引着我不断去思考自己与这两者的关联,我能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

后来我开始从源头上去思考,发现了线条的独立价值,线条是视觉艺术最初始的存在,也是最本质的存在。人类最早的描绘与文字都是从线条的使用开始的。同时,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条虽然历经千年锤炼,但在属性上始终没有摆脱具体物象的描绘,这是线条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宿命,也正是这样的缘由,我希望用雕塑的空间的方式进行一场实验,去验证中国传统线条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及它在空间形态上新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去发现和领悟线条间抽象的有机组合可能带来的异样的波动与能量。

同时,我想艺术语言不单是一种表述方式更是一种内化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立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想构建一个个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艺术语言本体成为表达对象,通过语言本体自身逻辑的关联性和制约性来达成作品最初的本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的作品最终的形态没有落在一个具体的可识别的物象上,这让它们看起来不仅是不真实的也是难以理解的。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视觉所能识别之物可能并不真实,而某些真实可能藏于表象之下,我将这种不可见的真实称之为隐形的“乌有之物”,它暗指中国文化中的无,而我们所感知到的丰富的万物则是从这种无中演化而来的,如同我们的生命和整个宇宙,从无中来,又会回到无中去。这不变的轮回注定了一件事情,无始无终的无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和轴线,它贯穿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定义着我们所谓的永恒。

写于2014年9月16日

 

创作《思想实验》的初衷是我想单纯以线条作为艺术语言本体去尝试构建一个空间的能量场,在这个系统里它的空间结构暗示了微观的细胞与宏观的宇宙的形成方式。它们有着共通的生命精神,你可以将它视为浩瀚的宇宙或者活体的细胞,也可以视为你因此而想到的一切——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轮回。

 

从另外一方面说,这组诞生于2010年的作品算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一个计划,从这组作品开始自己与线条的游戏,希望从个人的角度去更多地挖掘线条在雕塑与空间中的可能性以及线条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组织》这组作品的创作始于2012年的作品是之前《思想实验》的一个延续,目前这个计划还在继续做。线条依然作为语言本体和作品的基础。

 

从作品的空间形态上来说变得更加冲突和不确定。虽然在线条的处理上揉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用线与书法中强调的笔势,但乍看上去仍然无从辨别,它们仿佛来自外太空。我的本意是想制造一个更加未知和陌生的对象,一个更加虚无的物体。视觉上我将它从具体物象中剥离出来,这可能让人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者说让大家先放空自己的头脑片刻,这正是我想带给大家的,通过作品建立一个以往知识失效的现场,大家在无防备的状态下伴随作品进入一个更加真实而异样的自我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通过这样的现场来暗示“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给当下文化的启示。而当作品的整体面貌回到了“无”以后,我试图让这些中国式的线条在新的维度中得以复活,获得新的生命。它们只为自己而存在,不去附庸具体的物象,它们相互贯通,有无相生,无始无终,自我组织成各自的空间,繁衍不息,述说着万物中隐藏的真实。

 

《轻描淡写》这组作品的形成依然建立在“无”这个概念之上。它开始于今年,所不同的是我想将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中的线描和书写的状态更直接地引入作品之中,这也使得作品在形态上更加趋于无形。

 

在作品实施的过程中,当前期的骨架在空间中做好以后,我要求自己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不去做过多的线条形体上的塑造,为的是保持泥土自身的活性进入线条的生命。这样,我注意到我所面对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了,压平、打磨、抛光等大量繁琐的工作也从作品的制作中省去,因而它们在最终的视觉上也变得更加单纯与松弛。我想大家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涂鸦。

参观画廊
周二至周日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
 
798 Art District,
No. 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798艺术区院内
邮寄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家园五区一号楼大山子投递部 100015 - 28 分箱
邮编 100015
电话联系 / 邮件联系
(+86 10) 5762 3032
brian@redgategallery.com
关注我们
     
 
 WeChat QR  

邮件订阅